疫情寒冬,对于旅游业来说,都是一场百年难遇的大考。今年,各项数据依旧残酷,疫情常态化下文旅行业的危机,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兴衰与竞争得失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开发的下半场,则是线下形成旅游的体验转化,如今,许多互联网平台纷纷入局城市,如爱奇艺通过IP+文旅,打造洛邑古城《风起洛阳》“影视IP”文旅综合项目,通过《风起洛阳》核心剧集,衍生开发线上综艺、漫画、剧本杀、主题酒店等项目。
目前可以预见,在地文化IP开发是2022年的重点,未来,互联网平台会更加入局城市、文旅。但如何进入?通道如何选择?平台如何让属性与文旅结合出新意?“跨界转化”是重点。
2021几乎最热的词:虚拟人、元宇宙等,都导向了“沉浸”这个极有画面感的词。沉浸产业刚刚崭露头角,就为旅游行业带来曙光——500米内12家店,剧本杀盘活高碑店经济、沉浸戏剧如南京喜事、沉浸城市会客厅如城市盲盒都深度链接城市文化。
沉浸背后,技术正在重构旅游消费场景。然而,仅有技术是不够的,体验的方式可以不断更新,体验的内容决定着沉浸产业的发展。文化IP开发+ 旅游体验+ 数字技术的三合一中,文化IP开发是核心。
过去传播的转化路径都是以货为中心,这是典型的漏斗模型。现在社会化的转化路径是以人为中心,更像是一种涟漪式的转化模式。社会化媒体传播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人为媒”,每个用户都是内容的导体,内容生产者。
因为模式的根本变化,消费者成图率,这样的表述就出现了。消费者成图率。简单来说,就是有多少消费者在朋友圈晒它的产品。成图率的高低代表传播的效率和效果。所谓传播影响心智,就是通过KOL或者用户消费者自身去形成传播,把流量做成一个核心的KPI,精细化地去进行运营。
如今,不同的互联网平台有不同的特性,第一,以媒体属性为代表的平台:通过内容或KOL与用户连接,实现平台内容共创。第二,以社交属性类平台:通过社交关系,营造圈层体验,维系内容热度。第三,搜索属性平台:通过搜索建立用户感知路径,提升产品品牌背书。第四,电商属性平台:通过小程序或KOL连接线上线下交易,形成开放体系。
把握平台特性,则有利于把握传播密码,打造爆款。如今所有爆款的传播链路,如玲娜贝儿都可归纳为在媒体属性平台及社交属性平台打造内容声势,在搜索平台塑造产品口碑,在电商平台通过达人卖货,营造爆款,导流线下卖场。
去年我们11月做旅游传播论坛,12月丁真火了。丁真成为2021年度的流量明星。据统计,微博#丁真话题阅读量达到 26.1亿;微博丁真相关实时热搜最多同时六个在榜。策马扬鞭驰骋草原的视频,让新疆伊犁局长贺娇龙一夜走红。在高流量下,成为网红的流量天花板又如何维持热度?
网红+内容,政府文旅的创新之路。丁真化身公务员,投身宣传家乡文旅;贺娇龙变身网红,利用碎片时间开直播带货农产品销售额5909.5万元。网红,让家乡成为网红目的地,网红目的地进化之路则是从现象到品牌。
网易云通过抓住热点推出H5《摸鱼计算器》,抓住热点的传播,收割了一波流量。如今对热点的追逐,不再是互联网的流量密码,更成为政府的宣传手段。不管是因为疫情流调火了的沈阳鸡架,更是让沈阳政府抓住宣传契机,利用美食,激发网友讨论,引起网友对沈阳目的地的兴趣,或是利用丁真宣传城市文旅的甘孜政府。这背后的逻辑则是勇于发现热点、抓住热点和传播热点,基础则是政府的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的建设。
如利用三星堆文化出土,博物馆成为一个文化对话的入口。百度指数指出,2021年热门旅游目的地,三星堆排名第一。
通过数字化建设、内容运营及流量驱动,借助三星堆博物馆这个空间载体,三星堆在2021年深挖考古文化,打造博物馆场景,成为国潮热点。依旧火爆的文和友,则通过餐厅场景的打造,链接城市,成为与消费者对话的文化怀旧空间场景。
传播不止,创意无限。文旅传播十大趋势,未来,依旧可期。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旅游传播研究中心、凤凰网旅游